韩再芬|黄梅戏为什么这样“仙”?
作者:非遗保护发展网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4-01-03 10:21:17  访问量:1791

image.png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黄梅戏《天仙配》家喻户晓,曲调婉转动人、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精彩纷呈。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戏深入民众生活,颇受青年喜爱。提起黄梅戏代表人物,韩再芬这个名字大家耳熟能详,她是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获得者、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在舞台塑造过无数深入人心的角色——七仙女对美好爱情的真挚向往、孟丽君洒脱自如的气质品格、女驸马聪慧过人的巾帼风范、徽州女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黄梅戏在她的诠释下,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美学风格,同时也呈现出现代审美的独特价值,春风化雨、沁人心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它的主题内容来源于民众日常生活,具有与民众天然打成一片的独特气质。”韩再芬动情地表示,“黄梅戏‘仙气十足’、风格多样,表演质朴真实、生动活泼,形式不拘一格、千姿百态。演员用细腻动人的演绎打动人心、摄人心魄。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讲,就是给予观众积极正面的‘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不仅吸引着老一辈观众前来赏戏,更实现“破圈”“出圈”,激发年轻人演戏、看戏、观戏的热情。

重视青年人才培养


为Z世代传承戏曲事业搭建舞台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一直重视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以我名字命名的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建院之初,院团便开始着手年轻人梯队的建设。如今黄梅戏传承的中坚不仅有80后、90后青年才俊,更为00后、‘Z世代’大显身手提供舞台。”韩再芬回忆着一批批年轻人才走入剧团、走向舞台的青春岁月,“伴随青春版黄梅戏《五女拜寿》的成功演出,我们先后排演了青春版《天仙配》《女驸马》、莎翁名著改编的剧作《仲夏夜之梦》……青年人从这些经典中体悟到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又从创作中感悟到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这一期间,再芬黄梅公馆也对外开放,为青年黄梅戏人才表演提供舞台。戏曲剧目的成功演出、专属剧场的落成建立,为年轻人从事、继承、推广黄梅戏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仅要为青年戏曲人才提供舞台,更要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制度激励。”韩再芬回顾十余年来年轻人才培养机制时指出,“我们陆续举办了‘再芬黄梅·传承发展—再芬黄梅青年团五周年考核汇报演出’、‘今日头牌’——青年名角个人专场项目等活动,为年轻戏曲人才创作、演出、诠释角色提供切磋、交流的平台,一批批黄梅戏新人因此陆续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戏曲事业显示出勃勃生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有着扎实的戏曲功底,同时也浸润着传统文化的滋养。将来,这些年轻人定会大有作为。”

利用数字技术助力传播

鼓励青年提升文化素养艺术修为

不断守正创新

伴随新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戏曲演员也突破舞台的限制,使用新媒体开展戏曲创作、传播。新一代戏曲演员使用短视频、直播进行戏曲演出推广。“插上新媒体的翅膀,黄梅戏青年演员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希望通过黄梅戏+互联网,让更多年轻群体关注黄梅戏,从而吸引他们走进剧场,欣赏真正的戏曲艺术。”韩再芬鼓励青年演员使用互联网深入青年受众,成功“破圈”的年轻演员与青年人“双向奔赴”,他们感受着青年对戏曲的热爱,粉丝们纷纷表示,看黄梅戏青年演员的表演,就知道黄梅戏够青春、忒时尚。

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黄梅戏“年轻化”推广的同时,韩再芬也更加关注传统戏曲的继承发扬、守正创新,她指出:“我们培养的不是‘网红’,而是真正的艺术家。这需要青年演员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艺术修为。黄梅戏不仅仅是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更需要新一代戏曲工作者传承创新,要不断在舞台上提升自己艺术的感悟力、表现力,在高等院校的课堂中持续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曲作品打下基础。”

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已经建院18年。18载以来,剧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青年黄梅戏人才。韩再芬表示,良好的人文素养、精湛的演出技艺,使得黄梅戏的传承未来可期。“我会继续在这里,与青年人一道,见证黄梅戏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