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翼 让长春非遗绽放时代华彩
作者:非遗保护发展网 栏目: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4-07-15 08:43:52  访问量:2101


摊煎饼的、跑堂的、代写书信的、吹糖人的……俗话说得好:“七十二行,行行有好唱的曲儿。”随着时代变迁,曾活跃在东北大地上的许多老行当渐已消失,如何用更生动的方式记录、留存、传承历史上的百业之兴?

“我用自己手中的一把大剪刀和一张张红纸剪出了‘趣说百业老行当’,这套作品在网上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非遗项目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非遗技艺,近期引发广大网友赞叹。她说,下一步将在网上展示100个吉祥图案及东北游戏、民俗、节俗、婚俗等系列作品。

image.png

“趣说百业老行当”系列作品

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将古老的传统技艺融入新时代的城市性格,成了许许多多非遗传承人的美好心愿。

据市文广旅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08项,涵盖国家划分的十大类别。现有东北大鼓、黄龙戏、平氏浸膏、应氏奇穴疗法4项国家级非遗,省级非遗49项、市级非遗55项,基本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运行有序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写就创新好文章
提升非遗附加值


“6月初,我随团去法国巴黎进行文化交流,在艺术之都留下了中华面塑艺术的长春印记。”10日,说起一个月前的那次艺术之旅,吉林省非遗项目白氏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仍倍感振奋。在活动现场,许多外国友人驻足欣赏,特别是当得知这些作品竟然是用人们吃的面粉制作出来时,许多人对这项中华技艺的起源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给他们讲述了诸葛亮巧渡泸江、馒头的由来等故事,足足说了有几十分钟,外国友人连连拍手称奇。”他说,白氏面塑的传承之路之所以能越走越宽,源自他当初的痛定思痛。原来,最初主打传统人物类作品的他,因市场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一度失去竞争优势。怎么才能让非遗技艺走出深闺?文化创意成了打破创作瓶颈的法宝!他随后创作的《东北一家人》,既让他捧得首届吉林民间文艺奖,又为他研制真人塑像私人定制作品打开思路。如今,订单供不应求,实现了他提升非遗艺术附加值的初衷。

一次国际交流活动、多年积累宝贵经验,让他看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恰逢其时,以及让长春非遗技艺走向世界舞台的更多可能性。

image.png

惟妙惟肖的面塑人物制作

如今,长春活跃着85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47人、市级36人,省、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2个,非遗传习所20个,评定非遗工坊18个。放眼望去——德惠太平鼓等民俗活动形成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体系;鼎丰真糕点、榆树钱酒、韩式草编等项目展现非凡魅力;双阳花棒秧歌、榆树二人转、关氏满族剪纸等项目极具地域特色……通过加强分类保护,以及对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的评估管理,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使全市非遗传承体系取得新突破,激发起长春这座“文化城”与非遗传承人著好创新妙文章的共同追求。

image.png

深入基层传承非遗技艺


借力国潮文旅风
助非遗焕发新生


一条系着美玉挂件的绳编上,集合了绿、青、蓝等时下最受市场欢迎的冷色系,绳的一侧好似树木生发的枝丫,上面编有蝴蝶、花朵与叶片,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夏景……在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绳编项目第四代传承人的手中,似乎一切设想都能“奔赴”现实。

“国潮风的强势崛起,为非遗传承刮来了强劲东风。要让非遗艺术焕发新生,就要借势而进,将传统技法、元素与独特设计相结合,接年轻人的地气,让非遗艺术沉浸于他们的生活中。”她说。

在她的最新创作中,敦煌、故宫、神话图腾、历史故事等传统元素频频“露面”,而当这些元素与新材料、新编法、新色彩等“新”字搭界,便深得年轻人的芳心。其中就有一位“00后”消费者,她说:“自从去年接触绳编技艺后,我不仅对饱含国潮风的绳编等技艺更加钟爱了,还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更想拜师学艺,成为一名传承者。”

image.png

深入挖掘各类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当代价值,推动新时代的非遗与旅游、传统节日深度融合,与城市文旅品牌活动紧密结合,使长春形成保护传承新常态——策划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过大年”等非遗展示传播活动;创新举办冰雪非遗年俗文化节,推出“年嬉、年韵、年飨、年庆”等系列活动。同时,把非遗保护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赵家古筝艺术等项目被纳入市民公益普及培训中,推动了非遗资源实现活化利用。


建孵化产销链条
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央视总台《艺览吾“遗”——非遗文化寻访特别节目》节目中,关东泥人张、老怀德满族剪纸、韩式草编、白氏面塑、绳编5个省级非遗项目惊艳亮相,全网点击量高达5.4亿;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氏微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办展,引发热烈社会反响;李氏满族刺绣、福义德道口烧鸡等6个非遗项目相关产品入选长春礼物;韩式草编远销欧美,年均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注重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探索“非遗+”发展模式,让长春非遗在品牌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如何借力打力激活时代“春水”,让非遗艺术以极为鲜明的文化属性,成为持续挖掘放大“长春,就是长春”时代内涵的“新引擎”?

对此,长春市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国家级非遗专家认为,我市应谋划建设长春市非遗展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我市非遗项目和典型性、代表性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点,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他还建议,长春要打造文化创意孵化、生产、销售链条,赋能城市非遗创新发展。

他的建议在许多非遗传承人的实践中已被印证。以韩式草编为例,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传承,该项目陆续在省内外建立11个草编基地,产品远销国内及欧美市场。中之杰黏豆包制作技艺则从传统作坊转型升级为“前店后厂”规模化发展,去年企业黏豆包产量惊人,为600名农户平均每人增收2000元以上,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致富……

见人、见物、见生活,让老技艺在新时代融入当下生活的气味、气质、审美与格调,使之传承发展与时代同步,在这种创新探索中,愈发“年轻态”的非遗技艺,正为长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