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借助良渚文化金名片,以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非遗+民艺”“非遗+品牌”“非遗+文旅”模式,开辟出三条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助力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顺利并轨,为全国非遗民艺传承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文化共富样板。
一是瓶窑镇联合企业成立民艺中心,创新力求“高度”。在瓶窑第一小学原建筑基础上翻新打造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民艺研究中心也是全国首家民艺综合体非遗工坊,占地近4000方,包含民艺展厅、中国礼物、非遗手作坊、手工艺研学教室、传统茶水铺等,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近3000种手工艺再创作产品。同时建立配套的设计、生产、仓储空间,打造民艺共富工坊及供应链中心,年产值达四千万元。
二是讲好非遗故事,挖掘力求“深度”。近年来,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团队寻访了1000多位民间手艺人,制作300多部纪录片,转化改造了36个在地民艺项目,推出剪纸、木板水印、刺绣等近20个系列的网红爆款民艺产品,为手艺人和设计团队带来了数千万元收入。
三是双线融合发展,展销力求“广度”。线下集中展示全国各地优质传统工艺作品,线上打造“1+N”传统工艺作品网络直播渠道,建立粉丝群。通过“线上分享展示”和“线下体验互动”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更年轻、更接地气。
一是政策扶持,解决传统工艺发展后顾之忧。2019年以来,《瓶窑镇文创旅游(产业)奖励扶持办法》《瓶窑镇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相继出台,对优质文创企业和非遗传承人予以减免房租、适当补助、促进创新等支持。2020年,招引相关文创企业落户瓶窑,给予企业减免租金、免费包装打造文旅产品等政策及资金支持。
二是引进培育与品牌活动并进,营造民艺发展良好氛围。联合自然造物发起“大过中国节”年节复兴计划,包含“大过中国年”“大过端午”“大过中秋”三大板块,定期举办“花伞集市”“金鹄电影节”“窑山纳凉节”等非遗系列活动,打造瓶窑镇非遗品牌系列活动,获新华社、中新网、浙江在线、杭州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600余次,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三是构建多元传播体系,提升非遗社会影响力。开发寓教于乐的非遗体验项目,开设非遗手作体验课程。与中国美院、清华美院等高校及民间机构建立合作关系,2023年以来,已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25场,吸引非遗参观体验团队210个。组织各类非遗衍生品参加国内外非遗主题技能竞赛及传统工艺文创设计大赛,非遗传承人参加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创建区传统工艺大赛获一金二银二铜荣誉,推动非遗项目走出去。
一是非遗项目赋能文旅产品。在保留原有非遗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和创新,将纸伞、风筝、花灯等传统工艺艺术嫁接至粽子、月饼等产品中,融入到文化体验、研学等项目之中。目前,瓶窑镇正构建集休闲文创、研学教育、美食特产于一体的多元化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不断推出亲子游、采摘游、研学游等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开发出韩瓶酒器、蚕丝方巾等在内的“良渚古城·匠心之礼”。
二是打造特色非遗馆群,瓶窑老街拥有余杭纸伞、瓶窑陶艺、良渚玉雕、风筝灯彩等四大非遗专题馆,在这里了解非遗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深度体验非遗技艺。
三是放大非遗集聚效应。引进培育般若茶院、映夏植物园、千抹茶趣、宋韵香局等知名文旅企业60余家。瓶窑老街成功获评省级旅游购物场所、浙江省高品质步行街、浙江文旅创新十佳案例等。2020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累计带动文创、文旅等相关产业产值超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