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时尚化、科技化冲击下的,陶瓷文创的艺术化思考

栏目:非遗中国说 发布时间:2024-01-18 09:39:14  访问量:1561

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文创产品的艺术性主要包括形象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意境的可感性和深邃性;结构的严谨性和完整性;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手法的精当性和多样性;表现的文化性和创新性等方面。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与时代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自身品质,面对标准化、时尚化、科技化潮流的冲击,陶瓷文创产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艺术性的缺失。如何重拾陶瓷文创产品的艺术性,并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一、陶瓷文创产品开发的艺术性缺失
(一)标准化与大众化趋势下的审美阙如
1914年德国工业同盟中掀起了一场关于艺术性与标准化何为第一性的论战,最终以穆特修斯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战胜了以亨利·范德·威尔德为代表的艺术原则,并奠定了以标准化和功能性为基础的现代主义理论。二战后的 50 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单调冷漠的现代主义缺乏人情味与艺术性,随之引发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后现代主义运动。这足以说明艺术性本身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美更是一种抚慰。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现代主义的强烈冲击下中国设计界形成了所谓的标准化与大众化倾向。人们普遍认为几何化的产品、抽象化的设计是美的,却没有思考过这样的美源自哪里,又会去向何方,接受了沃霍尔和斯特拉吹捧的“所见即所得”。那些具有共识性的陶瓷文创,也只不过是披着艺术外衣的流水线产品,消费者接受了所谓的艺术和个性,却迷失在了审美的大门外。陶瓷文创产品附庸时尚潮流、粗制滥造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在景德镇创意市集中逛几圈就会发现很多产品除了材质肌理略有变化之外设计几乎没有差别。这样的文创产品只可一时得利却无法长久发展,反复套用导致陶瓷文创产品的艺术性沦为了标准的艺术、没有生气的艺术,潮流化误导了大众的审美追求。
(二)“为艺术而艺术”思维下的产品开发
晚明时期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则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强调了一种不同于庸众的高雅趣味,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优越感和特有的审美定式。这种有意与大众拉开距离的审美情趣将艺术束之高阁并认为只有幽人、韵士才能感受到它们。“为艺术而艺术”表面上看是为了实现艺术的纯粹性而进行的一种努力,实际上却逐渐背离了艺术的本源。目前,在产品的艺术表现上流行这样一种观念:真正的艺术是不需要被大众理解的,是艺术家孤芳自赏的趣味并刻意造成与大众的审美差距。实际上,脱离大众的艺术是虚假的艺术。如文震亨认为“藕花池塘最胜,或种五色官缸,供庭除赏玩犹可”,而李渔指出莲荷是“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闲情偶寄》拉低了《长物志》所谓的“高雅趣味”,强调艺术之趣源于大众生活。景德镇每年举办种类繁多的陶瓷大展,而参展作品中多是脱离大众趣味的“高雅艺术”,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极少能感受到作品的意趣。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文创产品设计,奇形怪状的花器、扭曲造作的水杯、夸张变形的动物比比皆是,这些脱离大众的陶瓷文创产品丧失了真正的艺术趣味。
(三)艺术的独创性与文化性缺失
陶瓷文创产品开发受市场、效益、周期性等因素的制约,越来越注重短期收益而非长线投入。主要原因在于开发者不敢尝试新产品投入市场后的震荡、文化认知的沉淀和漫长的资金回流。这便造成抄袭现象大量产生,哪种产品卖得好就模仿哪种产品,销售疲软就马上转向。这种模式对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社会而言无可厚非,但不断抄袭反映的是艺术中独创精神的匮乏。正如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所说:“创作的勇气完全淹没在市场机制中,商业获利就是罪魁祸首。”开发能力的匮乏与创新观念的萎缩会使陶瓷文创产品在市场机制的洪流中丧失竞争力。此外,开发者往往并未深入探析产品的文化内涵,而缺乏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会使人感到困惑和不解,这又何谈艺术表现。以中国传统葫芦元素为例,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而很多陶瓷文创产品在开发时将这一形象与银质高光亮釉配合使用,这便造成科技化形象有悖于其惯有的文化认知,所谓的求新求异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艺术性也在这样的表达中消失殆尽。
(四)艺术性与生活化的关系误读
原研哉说:“设计就是人通过对物质的创造来解释生活和生存的意义及愿望的过程。”所谓创意生活是将文化创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生活样态。陶瓷文创产品终究是产品,其主要功能仍是使用。目前,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只强调艺术高于生活,却忽视了艺术源于生活,产品开发注重美观却不实用。如一款陶瓷水杯为了配合兔子主题,在杯口设计了一对又长又尖的耳朵,形象上确实达到了艺术化效果,但在实际使用时会因耳朵过长戳到眼睛。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市场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文创设计强调的是体验感与交互性,抛开适用谈艺术是对二者关系的误读。此外,陶瓷文创产品开发对于尺寸、材质、形态等要素均有要求,它们的设定直接影响到其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如茶具的设计要考虑到外在形态与特定空间的融合,大小也应该注意配合家具的材质尺寸。市场上的部分陶瓷文创产品只重美观不重适用,造成产品与使用环境的不和谐,即所谓的艺术性无法融入实际生活。

image.png

 二、解构陶瓷文创产品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

基于陶瓷文创产品的开发,如何解构其艺术性与文化性是重拾文创意趣的核心。唐纳德·诺曼把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结合该理论笔者将陶瓷文创产品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外部视觉层,包括色彩、肌理、造型、装饰以及部件组成等要素,即产品外在直观的艺术表现;中部行为层,包括功能性、操作感、互动性、安全性、部件组合关系等要素,即产品艺术与文化性的适用转化;内部文化层,包括产品的文化内涵、叙事特性、情感体验等属性,即产品蕴含意境的审美性表达。

image.png

(一)外部视觉层的艺术表现
陶瓷文创产品的艺术性正是通过色彩、肌理、造型等外在因素表现出来。陶瓷材质的丰富釉色和多变肌理为文创产品加饰了美丽的“外衣”;刻、划、印、剔等表现技法为艺术表现增添了多种手段;3D打印、翻模、注浆等技术使产品造型达到无所不包、无所不制的地步。绘画与堆贴更是中国陶瓷艺术中典型的装饰手段,纹样跨越了时空融汇于现代陶瓷文创产品之中,如花卉可以是传统的单独纹样也可以成为现代设计的边饰,采用具象图案还是几何纹样完全取决于产品设计的实际需要。此外,文创产品的组合部件正在走向复合材质的发展之路,陶瓷与竹、木、金属的结合让文创产品更具艺术韵味,如现代陶瓷茶壶常采用藤编或金属材质制作提梁。在这里,各种元素的使用都是为了实现艺术性的表达,只有通过设计手法的精当性和多样性才能真正呈现陶瓷文创产品的艺术性。
(二)中部行为层的使用转化
产品与艺术品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而非单纯欣赏。文创产品在与人的互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故功能性、操作感、互动性、安全性等要素对于陶瓷文创产品开发至关重要,而它们也构成了艺术性与文化性表现的转承基础。陶瓷文创产品如果只追求美、追求艺术,必然会从实用走向无用。如很多博物馆的陶瓷文创产品就是通过对原有文物的微缩来开发,它们一般不具备使用功能,充其量只能算是仿制品。中部行为层的价值就在于开发陶瓷文创产品时以协调人机关系为目标承接艺术与文化。使用性作为一把标尺制约着艺术与文化的表现,却又散发着人—物互动的和谐之美。艺术性要求产品开发需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完整的体系,而良好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有趣的互动、使用的安全恰恰契合了这样的要求,反映出艺术与适用的共生关系,体现了一种形式、结构、表现相结合的系统化之美。此外,部件组合关系也常被忽视,如陶瓷茶杯的柄可以直折也可以弯曲,它们并不太影响使用功能,但浑圆的造型与直角的搭配显然缺乏艺术性,故艺术效果的显现与部件的搭配有一定联系。
(三)内部文化层的审美表达
文化性具有隐性特征,它隐藏于产品形态之内,暗含于设计语言之中,文化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陶瓷产品的文化内涵与陶瓷历史密切相关,设计应体现传统韵味与审美情趣。如梅瓶会让人联想起宋代的优美典雅,采用剪影图像开发出的陶瓷钥匙扣不会因其平面化属性而影响文化内涵的表达。第二,文化的叙事性是一种通过符号化语言传递出的可读信息。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是以构成要素为主的叙事文本构建的过程,而叙事性开发就是对设计元素进行文化提炼并形成符号化语言,通过陶瓷材质向用户提供实用性功能。如乌篷船陶瓷餐具的开发通过强调“篷”这一元素可以实现对江南文化的叙事性表达。第三,情感体验是文化内涵能否被感知和接受的基础,是一种文化意境与使用者间的情感交流。文创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就是基于对消费的心理情感认知的研究来触动用户心灵情感依赖的产品人性化设计。通过产品的使用,文化意境的美学意蕴与情感内涵会逐渐显露并触动用户的心境,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正如移情说指出:“当产品与人建立了一种和谐关系,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仿佛也有了思想情感。”陶瓷文创产品通过形象开发迎合不同人群,憨萌的生肖、雅致的人物、古拙的摆件都会成为开发主题,夸张、变形、写实、抽简等手法的运用会映射出丰富的文化情感,形成多样的艺术风格。消费者通过对产品文化的解读与感受达到自身的审美满足,这一过程就是文化的情感体验。
 三、重塑陶瓷文创产品的艺术价值与情感互动
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文创经济迎来了发展契机,已逐渐从盲目跟风的消费转向追求符号性、个性化、理性化、享受性和发展性的复合型消费。传统陶艺似乎也找到了与市场结合的途径,成为现代消费社会中艺术性与文化性渗透日常生活领域的典型代表。但艺术性缺失问题仍无法回避,重塑陶瓷文创产品的艺术性与情感性必须在平衡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同时从三个层次展开分析。
(一)表象:独特的形象与生动的语言
产品以自身的形象因素(尺寸、质地、色彩等)作为传达各种信息的符号,由此构成了现代设计中产品的语言。每一种产品都在以它特有的形象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有言:“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意思是,画人物要想传神不应着眼于整个形体,而应着眼于某个关键部位,抓住典型特征就可以达到传神。不落俗套的形象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陶瓷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丰富的形象迎合使用者的审美需求,如传统的玉壶春瓶、鸡缸杯、马蹄尊等都颇具时代特色。
产品形象要素的不同表现形态,可以构成不同含义的符号语言,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特质为人的不同感官所接受,从而产生不同意义的解读。因此,当代陶瓷文创产品的形象表达应以符号为主,通过外部视觉符号的解构与交叉对传统文化、思想内容进行打碎、罗列、叠加,重新排列组合后的形象更符合当代大众普遍的思想认识。艺术形象以符号形式与使用者产生交流,它会与用户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职业特点、审美倾向等因素产生共鸣,进而深化使用者对产品艺术性的感悟。此外,产品从关注艺术、情感进而开始关注生活、复归生活,造成了文创设计的生活化转向,赋予了艺术形象以更现实的意义。重塑陶瓷文创产品的艺术性,首先应该从表象出发,通过独特的视觉形象与生动的设计语言提升产品的审美趣味。

image.png

(二)适用:精当的手法与完美的体验

陶瓷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要注重艺术手法的精当性与多样性,更要注重功能结构的完整性与严谨性,这样才能体现出产品的宜人性。陶瓷文创产品开发中设计手法的选择要恰如其分,做到“宜刻则不画,就烦则去简”。如龙泉青瓷文创产品开发极少使用绘画装饰,原因在于贴塑和印花才是工艺传统。精当的手法配合多维的表现亦能产生别致的艺术韵味,如精细雕刻搭配几何造型能够延伸陶瓷镶器的审美意境。
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程度是产品价值的重要评判指标,展现陶瓷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就需要从人机关系、形态语言、物理结构等方面进行易用性优化,故陶瓷文创开发的核心是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一体化,即体现功能美。功能美要求产品的艺术性不能脱离它的实用目的,既要服从于自身的功能结构(严谨、完整、科学),又要与其应用环境和场合气氛相符合,它不是几何意义上的单纯和谐与比例合理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艺术创造为人所欣赏的问题。功能美优化了用户的体验感和操作感,流畅的操作体验和趣味的操作方式能够引发使用者积极的心理感受,增强使用过程的心理愉悦,实现寓美于用。花器、茶具、食器等文创产品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充分展现了人与物的互动关系。如故宫开发的陶瓷文创产品“福禄寿喜·葫芦食盒”将高白釉与中国红搭配,形象简约、韵味突出、功能明确。
(三)内涵:文化的表达与观念的创新
陶瓷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要体现文化内涵,更要彰显创意理念,而艺术性就在这种变创关系中萌发。中国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可提炼的元素灿若繁星,如何表现文化意向是产品艺术性构建的核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意思是审美意象既是直接可感的,又是意蕴深邃的。陶瓷文创产品的文化性应体现这种“隐秀”关系。原因在于陶瓷文化创意产品中的文化思想性是对既定性、系统性思想的再应用,而文创开发就是实现文化从再现向表现的转化。抽简、解构等创新手法让使用者既感受到文化的模糊性又触摸到文化的相识性,独特的艺术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而成。
叶燮在《原诗》中提出“才、胆、识、力”,强调艺术家要有独创的勇气和创作的能力。纵然陶瓷文化资源丰厚,但缺乏探究文化的能力和发掘资源的勇气,它们仍只会陈列于博物馆中,终究成不了文创产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使陶瓷文创产品开发拥有生命力与驱动力,才能真正实现陶瓷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新体现了人作为设计主体进行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这一过程把商业、生活、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生活美学观。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学中,艺术创作是一种富有情趣、充满生机、享受快乐的活动体验,一种同“美好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人生追求(儒)和生活境界(道)。这种将审美意境与人生乐境统一起来的传统精神与现代生活美学在学理上虽不尽相同却极为相通。陶瓷文创产品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创新开发要从关注产品的艺术性转向研究生活的艺术化。
(四)设计案例分析
陶瓷文创产品开发在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同时更要彰显文化内涵,即反映出一种生活文化与艺术品位。笔者结合服饰文化和地域文化分别开发了两套陶瓷文创产品,结合设计实践探寻产品的艺术价值。“淑女杯”突出了钮帕开襟和衣领元素,柔美的杯形映射出女性的丰腴体态,配合青花色调的古朴典雅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产品将服饰美、形体美、纹饰美融为一体,艺术形象独特、符号语言生动,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审美价值。
“湖韵”茶具提取了白鹇、竹海、太湖、书法、篆刻等湖州典型文化符号,采用抽简的手法将它们融于产品之中,波浪形茶盘使人联想起太湖的粼粼波光,红色印章映射出湖州的书画底蕴,鸟形盖钮是白鹇的形态再现,青竹纹饰代表了两山文化,同时也运用现代元素增加产品的时尚感,如茶杯借鉴了游戏手柄的造型,这既有利于茶叶的沉淀又增加了持握的趣味。产品文化定位准确、艺术格调高雅、意境表达深邃、创新理念突出,充分展现了“人生只合住湖州”的地域文化特点。
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也是文创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要从中国文明史的角度认识陶瓷工艺美术的价值,它绝不能被机器工业所淘汰,应该成为重要的文化要素与美学载体。但是,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我们对于陶瓷文创产品的认知没有上升到文化、哲学、精神的层面。所以,必须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陶瓷美学和审美意向。艺术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商业社会中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审美格调的缺失,通过陶瓷文创产品的艺术性探索,重塑产品的美学韵味并提升用户的审美体验,进而推动中国陶瓷文创产业的人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