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守”和“变”中新生

栏目:非遗中国说 发布时间:2024-01-11 14:43:55  访问量:1510

一个小镇拥有16项非遗,在“守”和“变”中新生

截至2023年5月,宁波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项、省级10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名、省级101名,数字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就在6月9日,甬派非遗周在鄞州区咸祥镇启动,宁波市首个村级非遗馆在咸六村开馆。一个小小渔村竟诞生了9个非遗项目,其中不乏宁波走书这样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天,甬派主播带大家沉浸式“云逛馆”,一场直播吸引了30余万网友“围观”,这些非遗技艺让网友们大开眼界。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我们去宁波这个“非遗小镇”寻找答案。

一个小镇就有16个非遗项目

非遗技艺在传承中迭代更新

咸祥镇是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宁波市“非遗小镇”。这里有300余年历史的“八月半渔棉会”,是鄞州最盛大的庙会;这里的《蝶恋梁祝》抬阁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 “山花奖”;跑马灯、荡蟹等多项非遗技艺登上过央视舞台。

目前,咸祥镇有16项非遗项目,9项出自咸六村。其中宁波走书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八月半渔棉会、彩船制作技艺、灰雕和唱新闻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image.png

宁波走书表演

这些非遗技艺大多历史悠久。蜚声在外的宁波走书是浙江省四大地方曲艺之一,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它用方言演唱,内容贴近生活,词句通俗易懂。2008年,宁波走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宁波走书”传承基地落户咸祥。目前,咸六村已完成宁波走书陈列馆及非遗曲艺书场的建设,形成了常态化的宁波走书公益唱书活动。

咸祥彩船源于八月半渔棉会,是民间信仰的产物。据民国朱骧的《四明朱氏内外编》记载,至今有近400年历史。清·李邺嗣的《鄮东竹枝词》曾记载了咸祥庙八月半渔棉会的盛况:“八月迎神社鼓哗,神與突入野人家。自招宿愿争罗拜,明日祭盘不敢赊。”

image.png

咸六村非遗馆摆放的大型彩船

在咸六村非遗馆,摆放着一艘雕刻精细的大型彩船,用木头做成船体、亭台楼阁,再雕刻龙、凤、戏剧人物等,综合了木工、雕刻、油漆、彩绘等工艺。

“现在的彩船造型越来越多样化,完全可以定制,融合了很多地方元素和现代化机械功能。”62岁的彩船非遗传承人朱军良说,最初的彩船多以小竹、薄纸、纱布等轻质材料制扎而成,随着时代变迁,彩船制作工艺也不断提高。

现在多用木头做成船体、亭台楼阁的骨架,再雕刻龙、凤、戏剧人物于船体上,还要配挂彩球、彩灯等装饰,制作更加精良。

在前两年的八月半渔棉会上,朱军良专门制作了以马友友大提琴为主题的彩船,还专门制作了一把巨型大提琴,“小友友”们坐在彩船上拉着大提琴,这一幕相当引人注目。

时代在变,坚守不变

非遗小镇有一群“守艺人”

在咸祥这个非遗小镇,有很多这样耐得住寂寞的“守艺人”,他们在岁月的沉淀中,坚守着一份执着。

2020年,手工弹棉花技艺被列入鄞州区级非遗名录,这门技艺传承了三代人,历经了100多年历史。今年70岁的朱国和是第三代传承人,从17岁开始就跟随祖父学手工弹棉花技艺,目前他在咸祥老街经营着一家老店铺。

弹一床5公斤的棉絮需要7个小时,朱国和每天需要敲打几千下。虽然费时费力,但这门手艺在朱国和眼里却很有意义。“村里人结婚都是在我们家弹的棉花,很多家庭两代人的棉被都是我们家的。”

随着蚕丝被、羽绒被的流行,店里的生意大不如前,但他依旧守着这家店,守着这门老底子的技艺。“很多老人喜欢手工弹的棉花,他们找来了,我就弹。”朱国和期待有年轻人接班,把手工弹棉花技艺传承下去。

image.png

琉璃灯

琉璃灯制作技艺是2018年被列入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朱永红一直致力于这项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朱永红是土生土长的咸祥人,中学毕业后便跟着老师傅学佛像木雕。

2001年,朱永红在机缘巧合下学习了琉璃灯制作技艺。他将所学技艺对师傅们倾囊相授,并组建了一支琉璃灯制作团队。朱永红说,琉璃灯从设计、定稿、选材到雕刻再到刷生漆、贴金、彩画等需要经过大大小小16道工序,往往一个琉璃灯就要做上一年时间。

这些年,朱永红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生活,让琉璃灯适用于家庭装饰。“有客户来找我买灯,我会推荐他们琉璃灯,现在买的人多了。”朱永红说,老底子的技艺应该与时俱进,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探索非遗文化的N种打开方式

6月9日甬派非遗周的非遗集市上,李玲君的盘扣让很多年轻人爱不释手。她是盘扣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她的盘扣样式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造型别致。比如,结合咸祥当地特色制作的大提琴、蟹、虾等元素的盘扣,俨然成了工艺品。“现在的盘扣可不只是用来装饰旗袍,还可以是耳环、项链、冰箱贴,希望这些创新的盘扣可以慢慢走进大家的生活。”

image.png

结合咸祥当地元素的盘扣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保护。这些年,这群“守艺人”在默默努力,宁波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力度做好非遗传承和保护,尝试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6月9日,宁波市首个村级非遗馆在咸六村开馆,涵盖16项非遗项目以及各种民俗文化内容。在咸祥,有很多类似的体验式非遗阵地,让非遗文化可感可触可亲可学。

咸祥庙始建于明代中叶,迄今约有600年历史,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月半渔棉会”和“彩船制作”传承基地。咸祥镇设立“彩船制作技艺”陈列馆,“镇馆之宝”就是一对咸祥龙凤彩船。这对彩船由朱华国、朱军良等7位能工巧匠用300多个工时制作而成,曾参加过省首届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看到这么精美的彩船,有些年轻人想拜师学艺,只要他们肯学,我们很愿意把技艺传授给他们。”朱军良说。

2021年,由咸祥镇构思策划、出资出版的恢宏文化巨作《咸祥八月半风情》长卷重磅首发,以1945年(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农历八月半庙会作为背景创作,将民众世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进行了生动的艺术表现。长卷目前在天一阁收藏留存,其1:1复制品作为文创衍生品由西泠印社出版,让“非遗”看得见,让“乡愁”留得住。

image.png

《咸祥八月半风情》长卷在宁波美术馆展出

养在“深闺”的大松石慢慢被世人熟识,而地处象山港畔的咸祥镇球山村是其唯一产地。目前中国大松石博物馆正在咸四村紧锣密鼓地装修,建成后将为大松石雕刻技艺的传承创新、文化传播提供展示载体,也为大松石印石和工艺品的市场化推广搭建平台。

这些年,咸祥镇党委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非遗文化奖励补助方案,对每新增一项列入区、市、省、全国级非遗项目以及对新列入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和传承人培育,都给予了补助和奖励。目前,他们正在对潍坊风筝、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扬州油纸伞等非遗产品在产业化上的实践进行研究,计划引入非政府力量合作开发衍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