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从“赏月节”到“团圆节”
作者:非遗保护发展网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4-09-18 16:58:43  访问量:2293

image.png

在传承至今的我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它有以家庭团圆、欢庆丰收、天人合一为中心内涵的丰富多彩节俗活动,并有着以数量众多、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为文化根基的浪漫氛围,其节庆传统深受国人看重与珍爱。在历史上,中秋节习俗经历了从以赏月为主到以团圆为主的演变。


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赏月活动也很早就有了,先秦时期的《诗经•国风•陈风》就收录了优美的《月出》诗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但唐代以前并没有正式形成中秋节。节日形成的标志有两个要素:一是有固定的节期,二是有稳定的模式化的民俗活动。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如果每逢八月十五这个日子,人们就做某些跟平日不一样又每年都类似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中秋节在这形成


中秋节形成于唐朝的

赏月风尚



到了唐朝,记载夏历八月十五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他们在题目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张祜《中秋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曹松《中秋对月》等。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日赏月是社会上人人所做之事。唐朝的八月十五可说是一个赏月节。唐人的赏月是聚集亲友同赏,并由月圆联系到人的团圆。唐代诗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说:“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已将八月十五与“团圆”联系起来了。从大量诗歌的记述,可以断定八月十五赏月从初唐开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除诗歌以外,还有一些笔记文献记载了人们八月十五赏月的故事、传说及聚会活动,如中唐时期笔记小说《诸山记》、陆羽所作《武夷山记》都记载了乡民们八月十五这天在武夷山上祭祀神灵、汇聚宴饮的习俗。晚唐卢肇的《唐逸史》记载唐玄宗喜爱中秋玩月的事:“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自然现象与赏月风尚的契合造成了中秋赏月的盛行,渐渐演变为一种风俗,即人们每到八月十五夜晚就郑重其事地与亲友们聚在一起赏月及宴饮。因而可以说,中秋节在唐朝就已经形成了,它起源于唐朝赏月风尚。可以看到唐朝中秋节习俗的中心内容是赏月,亲友团聚宴饮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于赏月活动的。到后世,亲友团圆才逐渐超越赏月成为中秋习俗的第一主题。


宋代是中秋赏月习俗的
繁盛期


宋代文献不仅明确地将“中秋”称为节日,而且记述了当时人们欢庆中秋节的隆重热闹的景象。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等文献都设“中秋”条做了较细致的记载。宋代朝廷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这些记载说明宋代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大节。

宋代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唐代赏月宴饮习俗的延续。孟元老在宋代所写的《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开封)的繁华景象,其中卷八“中秋”条下记载:中秋节之前,各酒店都卖新酒,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街市上人人争相饮酒,到午时未时之间,各家酒店的酒就都卖光了,纷纷扯下招幌。中秋时节虾蟹正肥,石榴、梨、枣、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正是新上市的时候。中秋之夜,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打扮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楼占好位置以赏月。到处是丝竹之声,直到夜深时分,在家未出的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像从云外飘来。孩子们在街头通宵嬉戏。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看这段描写,可知北宋时期的中秋节之隆重:中秋之前就开始准备,中秋这天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无论贫富、长幼,简直是全民狂欢。

宋代中秋节跟唐代中秋节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夜晚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中午就纵情饮酒;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开始参与,但并没到宋代这样踊跃、热衷的程度。这说明宋代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节日了。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对南宋中秋习俗的记载与上文所记北宋习俗类似,也同样热闹,但增记了一项内容:“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说明此时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趋向。

宋代也有很多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比如苏轼有中秋词三首,都是名作,其中《水调歌头》最为脍炙人口。苏轼在此诗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苏轼是在中秋痛饮美酒之后,对月而作此诗。词的下半部分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比拟,最后祝愿身处异地的亲人平安,终能团聚,这与自唐以来由月圆联系人间团圆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也在思想上与中秋节的团圆习俗相通。

元代中秋节延续了宋代中秋节赏月宴饮的习俗。


明清时期中秋节

以拜月、团圆为主要习俗



到了明朝,中秋节的习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还是围绕月亮来进行各种节庆活动,但是整个节俗的内容有显著的调整、变动。

首先,明清时期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亲友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并且此时有了“团圆节”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说: “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意思是中秋节前回娘家的已婚妇女,中秋节这天必须返回公婆家,因为这是团圆节。民间认为女子出嫁后就是公婆家的人,中秋节不回来就是这家没有团圆。

其次,拜月取代赏月成为中秋习俗的重要内容。唐宋时期有一些民间拜月的记录,但是民间拜月并不兴盛,也没有明显地被结合到中秋节习俗中来。到了明朝,才明确出现了中秋节拜月的较多记载。唐宋时期那种浪漫抒情的赏月传统淡化了,虽然许多风景特别好的地方还有比较热闹的赏月活动,但是在一般的地方,民众踊跃赏月的情景不见了,各家的中秋活动不一定要包括赏月。

第三,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友之间要互送月饼、瓜果等过节的东西。

第四,明代出现了月饼这种重要的节令食品。开始中秋月饼是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现在节俗之中的,祭祀仪式完成后人们吃掉它,它也就成为人们过节时的食品。后来它成为独立于祭月之外的节令食品。其实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在讲到食品种类时都列出了“月饼”,但那时它只是一种平时吃的月形的点心而已,并非中秋节令食品,不能据此说宋朝出现了中秋月饼。

总体来看,明清之后的中秋节俗,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间团圆的主题越来越突出、重要。这一主题是跟中秋节源于月圆密切相关的,可以看作中秋节的一个特色,而且由于跟明月联系起来而富于诗意。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就是因为亲友团圆是明清以来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民间极重视中秋节家庭内部的团聚之礼,从中体验到亲人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和生活美满的幸福感。


当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当代社会,中秋节习俗丰富多彩,有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庆丰收、游戏娱乐、拜月、祈子等。各地还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如北京的玩兔儿爷,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香港等地的舞火龙,苏杭的“燃斗香”,浙江一带的钱塘观潮,闽南的“玩会饼博状元”,广东的游月娘、烧瓦塔,台湾的吃柚子、剥柚子比赛等。这些具有历史传统的中秋习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通过团聚、联欢、赠送礼品等活动,加深亲人、朋友、同事等的感情联系,密切人际关系。第二,通过赏月、泛舟、观潮等欣赏、亲近自然美景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第三通过尝新粮、吃新果、观看演出等活动,欢庆丰收。第四,通过大型的电视节目联欢晚会、各族民众共同参与的娱乐联欢活动,营造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喜庆祥和氛围。其中,中秋节最突出的主题是团圆,对于个人而言就是亲友团聚,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就是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