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人类非遗春节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文化自信与国际认可。春节作为中国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可,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这一事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和努力,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地位。
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春节是中国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传统节日,凝聚着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申遗成功有助于传承历史财富、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已有两千多年历史。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我们迎来了首个“非遗版”春节,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更是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尊重与认同。
春节蕴含着中国人对于种族延续、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想象,承载着人类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春节申遗成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可和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地位。同时,这一事件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展示了中国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和努力。
春节申遗成功,还有助于传承历史财富、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春节的庆祝活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多种社会习俗,反映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提升中国人道德修养,促进中国家庭和睦,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文化窗口与交流。春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外国友人提供了认知中国的窗口,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1。春节的庆祝活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展示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春节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约五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农历新年,传递着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精神。春节申遗成功,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全球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更是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彰显了春节仪典和文化内涵的广泛认可。
文化实践与社会和谐。春节的庆祝活动不仅提升了中国人的道德修养,还促进了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春节习俗如送灶神、守岁、接财神等仪式,蕴含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万物生长的期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这个特别的春节里,让我们共同庆祝,传承传统,感受家庭的温暖,分享文化的魅力,让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在世界舞台上持续散发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