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我国申报的
“春节——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国大地上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盼。在喜庆融融的春节里,非遗传承者们把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景藏在灯笼、年画、剪纸艺术、舞龙舞狮或者民间音乐表演等活动中。春节假日,不妨亲近非遗,用心感受一道道独属于中国的民俗大餐。
江西 龙凤成“福”,彩绘及雕版
“龙凤呈祥”福字形由龙、凤两种中国传统的吉祥物象形构成,采用绘画或雕版拓印等形式制成。福字彩绘笔画由完整的龙凤组成,巧妙地将龙、凤线条融入笔画中,其龙、凤形象真实且生动。而雕版工艺则采用特定板材(木梓树、春花树的树干),用凸版雕刻的方法,将福字图案雕刻成形,形成一定层次感的拓印画面。雕刻成版后,在雕版上均匀刷上墨水,在红纸上用拓印的方法转印成型。“福”字的制作工艺与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是集美术、书法、雕版功底于一体的手工艺。“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拓印作品象征着吉祥、喜庆、祝愿、圆满之意,具有一定的农历春节的“龙文化”传承与发展价值。
北京 亲近面塑 捏一条吉祥龙
“面塑”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俗称“面人”或“江米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的“俑”和汉朝“傀儡”,宋朝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枊条串之插与门楣,谓之子堆燕”。故宫博物院曾经展示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玩过的一些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戏剧人物面塑作品,从技艺上看已比较成熟。
河南 河洛剪纸 边剪边唱
“河洛剪纸”起源于河洛文化核心区河南省巩义市,河洛剪纸赓续的形象造型蕴涵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崇尚黑色,边剪边唱。采用意象、谐音、夸张等手法,以约定俗成的吉祥符号为元素,用来教化民众,美化生活。题材多与农耕文化有关,常被应用在民俗事项等民间生活礼仪交往中。融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于一体,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民俗活动。
山东 在瓷器上刻“龙”
刻瓷,被称为瓷器上的刺绣,它是一项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末民初。匠人们在瓷器上打好草稿,再用锤子和刻刀在瓷器的釉面上轻轻刻制,然后给这些点上色,由浅入深,由外到里,经过多次反复,一件作品才能完成。因为瓷器的釉面十分光滑,既硬又脆,所以稍有不慎就会开裂。刻瓷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需要眼、脑、手精妙配合,力度多一分瓷器断裂,少一分则达不到效果。
河北 大型花灯夜间盛放
胜芳花灯和灯会,是在胜芳独特的生产、生活、民俗及地域环境中独立诞生、发展和传承下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形态、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文化内涵。最具特色的传统胜芳花灯大都是水乡风情灯和孩子喜欢的玩物灯,有几种灯品唯胜芳所独有,如鸭子灯、西瓜灯、小车灯、金鱼灯、八戒灯等。
逢年过节时,兰西当地群众常用红、绿、黄、蓝、粉等多种彩纸剪成长方形,在纸的上部剪出山水花鸟鱼虫等图案或剪出福寿禧禄等字,在纸的下部剪出穗子样的流苏,粘贴在门前、窗前或粮仓及牲畜棚等地,以祈求人丁兴旺、六畜平安。“先贴门笺次挂钱,撤金红纸写春联;竹竿紧束攒前帚,扫房糊窗算过年。”过春节、贴春联、粘挂钱,这是当地民间的一大习俗。
浙江 乐清龙档 灯彩游艺
乐清龙档这一民间灯彩游艺活动据传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乐清地处浙江南部沿海,由于古代堤渠连年失修、灾情频繁,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百姓制作龙档以此来消灾避邪保平安。
广东 醒狮醒国魂 击鼓振精神
从唐代宫廷狮子舞,到现在的岭南醒狮,变化在于狮艺,不变的是民族气节。“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天下醒狮,皆出南海。舞狮表演是南海城市里的一道绚丽美景,成为当地居民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这一非遗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在春节等重大节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独特的表演形式,展现出狮子威武、灵活的形象,传达出吉祥如意、祈福平安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