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持续五天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圆满落幕。
本届博览会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坚持专业性、创新性、体验性、群众性,共邀请497个非遗项目参与博览会及相关活动,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达175项,全部参展人员达700余名,不仅全面展现了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遗保护的实践成果,还从非遗的“活”“火”“潮”三方面向大众展示了传统非遗的不凡魅力。
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文化和旅游部保留举办的省部级展会活动,是非遗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展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宣传非遗保护理念、引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平台。
在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20年间,我国已形成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充分尊重了非遗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还注重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年大事记
此外,中国还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新路径,通过创新性的“非遗+”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文创、游戏等多个领域,不仅丰富了非遗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非遗的传播渠道。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等措施,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非遗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为国际非遗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让非遗“秀”起来
展示中国非遗保护20年工作成绩
走进博览会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题展区,这里以“非遗·非常美”为思路,精心设置了“美在生态更生动”“美在匠心更创新”“美在乡村好光景”“美在交流与互鉴”“美在创意与共享”五大板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本届博览会主题展以“非遗·非常美”为思路
“美在生态更生动”展区,来自全国各地的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非遗项目精彩亮相,这些项目不仅代表了中国非遗文化的多样性,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美在匠心更创新”展区,通过锦绣、刺绣、传统器物、雕刻、书籍艺术等多个细分领域,彰显非遗技艺的精妙与创新;“美在乡村好光景”展区,13个非遗工坊与2个传统工艺工作站精彩呈现,这些工坊和工作站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更通过创新设计、市场拓展等方式,让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美在交流与互鉴”展区,展示了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云锦、京剧、昆曲、剪纸、皮影戏等;“美在创意与共享”展区,则通过一系列非遗文创产品和互动体验活动,让观众在参与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可以说,这场文化盛宴不仅是对中国非遗保护20年工作成绩的全面检阅,更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生动展现。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履行缔约国义务角度,在中央政府层面全面部署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
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促进非遗薪火相传,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也为国际非遗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了以各级非遗行政部门为主导,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非遗保护协会为骨干力量,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非遗保护资金,用于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的保护传承活动。目前已公布5批共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5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达10万余项,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并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达210多个。
非遗薪火不断更加传承有序。中国不断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开创性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的支持力度。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进行年度评估和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激励代表性传承人更好履职尽责,年度评估优秀的将给予更多支持措施。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帮助传承人提升技能艺能,累计培训受益人数超过10万人次。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已有21个本科院校设立非遗保护专业。
漳州木版年画,是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 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相颉颃
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07年,是中国21个重点中药企业和中国中药行业50强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奖
嘉祥彩印花布印染技艺,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以白色土布为面料,手工套版印制的一种印花布
非遗融入生产生活更加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涵盖383个项目的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支持各地依托非遗资源建设9100余个非遗工坊,开展技能培训,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推出非遗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推进非遗保护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立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长城沿线非遗保护协调机制。推动非遗不断融入生产生活,让更多的群众共享非遗保护利用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激发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用非遗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凝结和绵延中华民族精神。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所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回顾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历程,有利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非遗保护工作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
可以说,保护非遗符合人类的普遍利益,同时也是建设人类持久和平与安全的宝贵资源。本届博览会坚持展示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凝心聚力,扎根中国文化,为保护人类共同遗产作出了中国贡献。
让非遗“活”起来
展现非遗连接现代生活之美
今年的中国非遗博览会,组织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活动。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后指出,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一重要指示,不仅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指明了方向,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此次博览会特别组织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非遗的独特魅力,也探讨了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博览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文化企业和游客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精彩碰撞。
活动现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元素的巧妙融合,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图为真金明披风
河北蔚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耗时三年创作的剪纸作品《龙行天下》,在第三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上获得金奖,该作品共刻200多万刀,历经20多种工序,每一道工序均不可逆,错一步整个作品就要从头再来,
该作品参加了2024年在法国举办的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展,获得“中法人文交流特别荣誉奖”
福建泉州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800多年
刺绣展区,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映入眼帘。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刺绣的精湛技艺,还巧妙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比如,一幅以“四季花开”为主题的刺绣作品,采用了细腻的针法和丰富的色彩,将春天的樱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的梅花巧妙地绣制在一起。令人惊叹的是,作品边缘还镶嵌了一圈现代感十足的金属装饰,使得整幅作品既传统又时尚,仿佛是一位古典美人穿上了现代的华服,令人耳目一新。
陶瓷展区,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出璀璨的火花。一些陶瓷作品在保留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使得作品线条流畅、造型简约而不失优雅。还有的作品巧妙地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具有未来感的陶瓷艺术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传统陶瓷技艺的精湛,也体现了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木雕展区,一些木雕作品在保留传统木雕技艺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现代家居设计理念,使得作品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兼具实用性。比如,一款以“山水”为主题的木雕屏风,不仅雕刻工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且屏风的设计也符合现代家居的审美需求,可以很好地融入现代家居环境中,为家居空间增添一份古典韵味。
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环节,多位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和行业专家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应当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通过与现代科技、设计理念和市场的紧密结合,非遗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威海螺钿漆器,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雕漆工艺品,制作工艺极其复杂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多个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等方式,不仅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一些非遗传承人还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
对于举办如此的交流活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坦言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推动交流。非遗保护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事业。代表性传承人、企业、院校、平台、媒体、行业协会等都是非遗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举办此次活动,就是希望为各界搭建交流的平台,分享大家在各自领域推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经验做法和成功案例,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的目的,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促进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各地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用非遗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旅游为非遗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非遗的生机和活力。据报道,80%的A级旅游景区融入了各类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动非遗连接现代生活,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好“非遗+”和“+非遗”这篇大文章。因此,在此次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旅游、教育、传播、科技等多个领域专家和从业者,大力推动非遗与相关领域、相关业态、相关产品合理融合、深度融合、有效融合,产生1+1>2的效果。
微山县渔家虎头服饰以布为原料,用彩绘、刺绣、剪贴等手法描绘出微山湖的特色,经衬、布裱、绘、绣、合,再装入中草药、艾草、朱砂等,最后精心缝制而成
泰山皮影传承人现场展示皮影戏
大理剑川白族土陶,是白族民间技艺中别具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风俗的一项
成家廒头鱼灯起源于明朝初年,起初用作夜间行走照明,后来灯笼上绘制了花卉图案,开始流向市场
三是促成合作。非遗种类众多、资源丰富,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从《只此青绿》的笔、墨、篆、绢等非遗中,感受跨越时代的文化共鸣;在《非遗里的中国》赞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去有风的地方》感受风花雪月的美好浪漫、学习扎染木雕等非遗技艺,成为旅游新的打开方式;在短视频平台上,众多达人用炭花舞、独竹漂、打铁花等非遗技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和鼓励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和各领域的合作力度。
因此,文化和旅游部也希望通过举办此次交流分享活动,让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工坊和景区、品牌相互了解、双向奔赴、共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让非遗“火”起来
展现非遗传承青年力量之美
在探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时,展现非遗传承的青年力量之美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视角。
走进博览会,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传承人正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或年轻有为,或才华横溢,用自己对非遗的热爱和执着,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作品。
扁鹊脉学诊法展位前人头攒动,许多年轻人排队体验
在博览会的一处古色古香的展区,徐州香包展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雕花木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半成品香包,这些香包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如迷你款的钥匙扣和手机挂件,深受年轻人喜爱。据香包制作者介绍,她和奶奶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非遗之美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博览会的另一角落,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锡雕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一位少年正专注地打磨着手中的锡片,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莱芜锡雕的传承人,而他则是家族的第十代传人。据他介绍,锡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艺,他和爷爷一起创作,不仅是为传承这门技艺,更为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
非遗博览会上的曲艺专场演出
吕剧是山东的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博览会的表演区,老中青三代演员身着华丽戏服,将吕剧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青年演员带来的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新作品,为吕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济南市“泉城非遗娃”的亮相无疑成为一大亮点,他们带来的节目,既有传统戏曲的经典唱段,也有非遗手工艺的精妙展示,还有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创新表演,他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唱出了传统戏曲的韵味,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近年来,济南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强化经费保障、丰富非遗课程、推进特色育人等一系列举措,让非遗文化在校园内生根发芽,绽放出新的光彩。
博览会主展馆二楼的非遗小课堂,每天会安排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授课,孩子们可以亲手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山东郓城非遗项目“水浒拳”以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青睐
在济南市的多所学校,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手把手教授孩子们非遗技艺。他们不仅传授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还向孩子们讲述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同时,学校还会结合自身特点和教学需求,开设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如历城二中教育集团下属学校开设的非遗课程,就涵盖了烙画、剪纸、面塑、皮影戏、古琴、传统戏剧等多个项目。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次博览会现场还设立了多处研学教室和研学点位,为青少年深度参与非遗传承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在这些教室里,非遗传承人们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学习非遗技艺,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孩子们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认真听讲、积极动手,在非遗的世界里畅游。
这些研学教室和研学点位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一定会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总之,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通过逛展、直播、互动以及设立研学教室和研学点位等多种方式,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这些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传承人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古老的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让非遗“潮”起来
展现非遗与新技术结合之美
此次博览会不仅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碰撞出了令人瞩目的火花。
走进博览会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礼四面方尊数字化体验项目。
通过眼球定位和追踪技术,观众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就能以裸眼3D的方式体验非遗技艺景泰蓝制作的全流程。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闻名于世。在博览会上,观众可以亲眼见证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等每一个步骤,仿佛置身于工匠的工作室中。
在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布设的展区,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另一场视觉盛宴。
戴上VR眼镜,观众仿佛置身于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之中,殿内铺设的苏州御窑金砖在眼前熠熠生辉。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600余年的传承历史。在VR技术的助力下,观众能够更直观、更立体地欣赏到金砖的风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辉煌的时代。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和智能设计实验室带来了“马街书会AR交互”项目,通过3D建模、空间定位等技术,将马街书会每年最盛大的场景装入AR虚拟环境中
河南马街书会,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民俗活动,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观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也面临着衰微的困境。在博览会上,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和智能设计实验室带来了“马街书会AR交互”项目,通过3D建模、空间定位等技术,将马街书会每年最盛大的场景装入AR虚拟环境中。观众只需借助A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马街书会的盛况,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现场。这种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展示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非遗展示的空间限制,更让非遗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的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观众喜爱。在博览会上,观众可以置身于皮影体感互动空间,通过举手投足带动皮影角色演绎世间百态。这种互动体验不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皮影戏的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也为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博览会现场,引人注目的还有福建宁化木活字印刷术的展示。这项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在面对互联网冲击时,积极寻求创新之路,转向木活字工艺品、书本印刷等多元发展。在博览会上,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木活字印刷过程,还可以通过互动体验,亲手印制一幅精美的作品,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游客体验福建宁化木活字印刷术
除现场展示外,本届非遗博览会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非遗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抖音的百YOUNG非遗体验、百度百科的AI非遗馆、微博的非遗焕新计划等新媒体项目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创意。这些新媒体平台不仅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非遗文化以一种时尚、潮流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可以说,在第八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非遗与新技术结合之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从裸眼3D体验到VR漫游再到AR交互和新媒体传播,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观众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赋能下,非遗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