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三重路径
作者:非遗保护发展网 栏目: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4-04-19 09:48:38  访问量:1263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逻辑,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生机活力提供了根本指引,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明了前行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还原历史,全面深入地把握传统文化;超越语境,抽象提炼优秀文化资源;复归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还原历史,全面深入把握传统文化

正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前提。特定文化植根于特定经济社会土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文化并非单纯存在于人们主观世界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在一定经济社会结构基础上人们所进行的能动性、系统性表达的产物。只有将特定文化内涵放置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态之中,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特定文化的时代渊源、生成逻辑、内涵意向与价值取向。

回归历史,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发土壤,在中国古代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与经济政治形态中,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的社会秩序维持、社会道德教化与共同价值感召三重实践价值;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把握文化概念与文化体系的适用群体、对象范围、观点指向与目的导向。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评价和研究,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分析,既要充分肯定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在古代世界文明的横向对比中所展现出的先进性、创造性,又不能回避其回归人类演进发展的纵向规律后所展现出的局限性、阶级性,从而真正还原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内在逻辑、精神风貌,为精准、有效地提炼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根基。如针对“民本”这一思想,既要认识到其诞生于乱世,背后蕴含着人民取向和民主萌芽,彰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政治模式的美好理想,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为君主专制、封建统治保留了理论空间。既要坚决避免“断章取义”式解读传统文化中的某一要素,剥离其特定的阶级性、群体性特点,抽象化、一般化其概念内涵和应用范围,采取不加鉴别、全盘接受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也要杜绝采取“六经注我”式的态度随意篡改、扭曲传统文化中特定观点的真实意蕴,将优秀传统文化变为支撑某一观点学说的工具,矮化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鲜明价值属性。

超越语境,抽象提炼文化资源

毛泽东同志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要在全面理解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辩证、批判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优秀要素的抽象、提炼、筛选,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浩瀚文明史中所形成的一般性、主体性的民族文化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聚焦研究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思维方式与思维结构,精准抓取特定文化观点表达背后所体现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取向。

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关系”作为思维模式的逻辑起点,在世界观上寻求本体论与宇宙论交融交织的思想进路,在认识论上追求将主观世界与现象世界相统一的思维导向,在道德实践中重视中庸、自修与内圣外王的群体特质,抽象提炼出中华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空中所形成、对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因子,进而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域和要素库。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避免只研究“形而下者”陷入“器物主义”,忙于考证繁文缛节而不抽象提炼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又要防止只研究“形而上者”迷恋制造“空中楼阁”,忽略了研究具体的文化表现形态和文化观点。

超越历史语境,抽象提炼优秀文化资源,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过去,开创中国文化的未来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复归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实现民族复兴的智慧力量。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时代语境中,才能深刻领悟其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现实可能、开拓空间与实践路径。

文化作为贯穿现代化进程的内生动力因素,深刻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最终走向。中国式现代化要想摒弃并超越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就必须充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人类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殊规律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转化为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精神力量与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发展资源,从中国哲学本体论层面弥合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主体—客体”二分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严重矛盾,通过强调个人责任、社会价值的道德实践调和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对现代人产生的精神冲击和文化污染,力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涵养深厚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