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以非遗破题文化传承,在烟火气与文化味的交融中,触动历久弥新的文化记忆,凝聚一个个幸福时刻,呈现流光溢彩、红红火火“中国年”,添了年趣、浓了年味,丰富了群众春节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前行动力。
非遗“入戏”,创新传播方式,绽放迷人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在顽皮巷向非遗传承人们请教传统手艺,欣赏浙江乌镇竹编、天津温派面塑、江苏徐州香包、上海灯彩等非遗项目的魅力;在食神街品尝非遗美食,陕西关中礼馍、江苏高庄豆腐干、四川李庄白肉、重庆泡菜火锅等近百种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新春非遗之夜》正是通过一个个匠心独具的表演和节目间的互动串联走近非遗、了解非遗,带观众在身临其境般游城、逛大集的沉浸式体验中,欣赏传统文化之美,感受最淳朴的中国年味。
非遗“入景”,添彩美好生活,厚植幸福底色。非遗保护和传承,重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贵在利用造福当代和未来。设立非遗工坊两千多个,带动数十万人参与就业,接续推进“非遗+振兴”,群众“学了手艺、富了口袋、甜了日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闪亮登场持续“圈粉”;在网络上购买非遗文创、在“家门口”欣赏非遗展览、在景区景点体验手工艺趣味,非遗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到普通人身边。非遗文化“活”起来,百姓日子“火”起来,通过守正创新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更多非遗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非遗“入俗”,涵养家国情怀,弘扬文化自信。精彩非遗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人们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源泉。喜气洋洋的年画、绚丽多姿的彩灯、气势恢宏的龙舞……每年春节期间,在中华民族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前后,全国各社区、乡村都会集中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民俗活动;遍地开花、异彩纷呈的四季“村晚”舞台上,更常见特色非遗出圈出彩;灯会、花会、赛歌会、秧歌会、舞龙舞狮、抬阁等春节、元宵节相关民俗活动,群众当主角、非遗成亮点……非遗入年俗、节俗、民俗,在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同时,启示和激励人们增进文化自信、延续非遗文脉、守望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