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药斑布又称蓝印花布,安亭药斑布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2009年安亭药斑布印染技艺被列为“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笔一笔雕刻绘画图案,雕刻完成后将镂空花版放在白色棉布上,用防染浆刮到花纹空隙内,揭开花版后,活灵活现的图案跃然布上……安亭师范附属小学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学习药斑布特色课程,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药斑布的制作。
在药斑布课程教室中,她正进行药斑布印染过程中的搅缸步骤,需用棒子不断搅动染缸,保证棉布充分浸染。她介绍,每一匹布都有深有浅,棉布下缸后必须充分浸染着色, 才能出缸氧化,染第一遍为“月白”,第二遍为“二蓝”,第三遍为“鸦青”。
从绘画、刻版、刮糊到浸染,制作药斑布的每个过程都需经过多次推敲淬炼。对于学习三年多的她来说,药斑布的制作流程已了然于心,但还是希望能够精益求精,“药斑布制作工艺繁杂,技艺不到位很难保证作品的完整性,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希望能做得更好。”
她表示,加入这项课程是想体验药斑布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想打破传统,设计自己的文创作品。此前,她将“天问一号”、宇航员、空间站设计成药斑布纹样,花费4个月时间制作了组合作品《天问》,最终荣获“封浜杯非遗作品”一等奖。
《天问》
第三代药斑布非遗传承人把药斑布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希望为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贡献更多力量。随着安亭师范附属小学新校舍的启用,她和学校一拍即合,“安亭药斑布”便走进校园,开辟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
课堂上,“小小传承人”化身为历史的“探索者”,跟随药斑布非遗传承人学习打靛、建古法缸、设计、刻版、刮糊、印染等一系列课程,如今学生们都已学得有模有样,可以自己设计原创图案、制作文创产品。
关于“药斑布”的传承与推广,柳玉成还做了很多尝试。“最好的传承是使用。”药斑布非遗传承人介绍,老绣片、织锦、老蜡染、热转印都可以组合混搭,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审美,可以做成服装、包包、书衣等文创产品,真正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小小传承人”们将药斑布设计成服装,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结合,从平面转为立体,从静态转向动态。大家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后,朴实素雅的布料在他们身上变得灵动起来,充分展示出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蓝印花布,曾经是砀山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它以耐用、不退色、透气吸汗等特性深受人民群众喜欢。旧时姑娘出嫁,嫁妆中必有蓝印花被;在乌龙披雪的梨园里晾晒蓝印花布,成为砀山老人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绚丽风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机织化纤布和现代印染花布的普遍使用,蓝印花布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淡出,成为尘封的记忆。为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2018年砀山蓝印花布印染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胡屯村村民胡玉民的院子里,挂满了蓝印花布和用蓝印花布做成的旗袍等衣服;展室内墙上的镜框里,镶着用蓝印花布装裱而成的工艺品。胡玉民正忙着用祖传的手工技艺印染蓝印花布。据介绍,目前整个安徽省的蓝印花布手工制作作坊,也只有砀山县李庄镇胡屯村的胡正申一家。砀山胡氏作坊自清末开始,祖辈印染蓝印花布,曾在县城北关打出了“三元兴”这个响当当的店号。“三元兴”蓝印花布选用手工纺织的纯棉白粗布为布料,以蓝靛为染料,搭配手工雕刻的模版,印染成蓝白分明、鲜艳夺目的蓝印花布。其图案古朴、清新、明快,印染技术精良,价廉物美,享誉全国,深受百姓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在鲁、冀、陕、川、豫、皖一带,颇具盛名。
胡玉民把手工纺织的白色棉布平铺在桌子上,把雕刻好的镂空花板放在棉布上,用石灰粉加一定比例的黄豆面,用水和成糊状涂在花板上,漏附于白布上,取下花板,让糊状物干燥附牢;在晾晒棉布时,把植物靛蓝染料和水加热到100度后倒进缸里;把印有花纹的白棉布放进染缸里,15分钟后取出,白棉布被染成了土黄色,经过还原、氧化工序,颜色由黄变绿,最后变成蓝色;再把蓝布取出放入清水中,清洗掉上面的糊状物,原来糊状物覆盖的地方均保留原来的白色,无覆盖的地方则染成蓝色,晾干后就成了蓝白相间、鲜艳夺目的蓝印花布。
“印染蓝印花布前,首先准备好植物靛蓝染料、白棉布和雕刻的镂空花板。其中最关键的是雕刻镂空花板环节。”胡玉民说,
据悉,胡玉民印染用的模板为胡家蓝印花板,是用祖传绝技雕刻制成。制板时,先从祖辈传下来的花样册上选取图案,放在清末留下来的砧板上,再用家传的刻刀雕刻成花板。
200多年来,胡家一直保存着“狮子滚绣球”“石榴菊”“喜鹊闹梅”“二龙戏珠”“蝶竹梅花”“五毒图”等800多种蓝印花板图案。构图新颖古雅、纹样古朴、占线细密,图案虚实明暗、巧为拼集,注重大的色块对比和细部刻画,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清新的美感,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尽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淳朴的自然之美。
“中国蓝印花布历史悠久,自汉代兴起,唐朝发展,到改革开放后逐步衰落,流传了2000多年。”胡玉民的老父亲胡正申说,砀山胡氏作坊自清末开始,祖辈印染蓝印花布,曾在砀山县城北关打出“三元兴”这个响当当的店号。“三元兴”蓝印花布选用手工纺织的纯棉白粗布为布料,以蓝靛为染料,搭配手工雕刻的模板,印染成蓝白分明的蓝印花布。其图案古朴、清新、明快,印染技术精良,价廉物美,享誉全国,深受百姓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在皖、鲁、冀、陕、川、豫一带,颇具盛名。
蓝印花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耐用、不褪色、透气吸汗等特性深受老百姓喜爱,曾经是砀山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旧时姑娘出嫁,嫁妆中必有蓝印花被。在“乌龙披雪”的梨园里晾晒蓝印花布,已成为砀山老年人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绚丽风景。
“别小看这土里土气的蓝印花布,在国外,尤其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很受欢迎。”近90岁的老人胡正申说,1979年,安徽省外贸局带着胡氏蓝印花布样品参加广交会,日本商人很满意,要求订货;1980年,日本商人要求年生产蓝印花布200万平方米,由日商负责常年销售,当时因无力批量生产而错失良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机织化纤布和现代印染花布的普遍使用,蓝印花布逐渐从老百姓生活中淡出,成为尘封的记忆。千百年来,蓝印花布所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世人敬佩,这一民间瑰宝也幸得传承。为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2010年10月,砀山兰花印染制作技艺入选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去,蓝印花布大多做成床单、被面、门帘、桌布、包袱布等日常用品,到了胡玉民这一代,他大胆创新,放开手脚,开发出小儿肚兜、围裙、头巾、旗袍、唐装等产品,大大拓展了蓝印花布的使用范围,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这些采用胡家传统花板工艺印染而成的蓝印花布,通过人工捻线、植物染色、自然晾干,作品色彩单纯鲜明,风格清新淡雅,用以点缀现代人的生活,真正起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效果。
近年来,胡玉民又尝试把蓝印花布图案装裱起来,镶上镜框,使之成为馈赠收藏的手工艺术品,销量大增。那深重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让人有穿越的感觉。2017年11月,砀山兰花印染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用靛蓝草植物染料在白棉布上染色,不易褪色,对人身体没有伤害,绿色、环保、有药用价值;而且棉布透气,穿在身上很舒适,能满足现代人健康消费的需求。”胡玉民说。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活的追求,如今,融入创新元素的蓝印花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受到普遍关注,年轻人开始把它奉为时尚生活艺术品,称它为“穿在身上的‘青花瓷’。”
谈及今后的发展,胡玉民表示,在兰花印染技艺传习基地的基础上,将成立蓝印花布印染公司,不断提高印染技术,让老工艺绽放新光彩,造福现代人,大力弘扬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创造出更加优质优美的蓝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