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热,法律保护不可缺席
作者:非遗保护发展网 栏目:特别关注 发布时间:2024-01-09 10:55:24  访问量:1272

“传统守望 法律护航 2023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经验交流研讨会”及系列活动在广州市文化馆举行。活动由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广东省非遗法援律师团承办。

image.png

本次活动是对广东省“非遗+法律”多年实践成果的集中总结和呈现,来自广东省文化部门、版权保护部门、法律界、高校学界、非遗传承人群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还设置了非遗文创集市、非遗法律援助成果展览、非遗法援实践研讨讲座、法律咨询、法援签约仪式、非遗文艺展演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围观体验。

传承人群的知识产权
法律意识有待提升

研讨会上,来自法律界和非遗界人士分别就非遗法律援助的广东实践、非遗法援志愿者服务模式、“无讼非遗”的潮州经验、谁动了“我的非遗”、传统工艺的振兴与知识产权、英歌的传承创新与法律保护等话题展开分享、交流和研讨。

其中,广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副部长董帅现场分享了广州非遗法律援助服务队的成立和实践经验。

2018年7月,广州非遗法律援助服务队在广州市文化馆正式成立,共有29名法律界人士加入,他们有的是专业律师,有的是法学教授,还有知名公司的法务人员。

2020-2021年,广州非遗法律援助服务队开展了关于广州市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研究课题,形成多篇调研报告。报告发现,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一些明显问题。

例如,广州市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人群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近三分之一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约六成传承人表示不了解知识产权保护对非遗项目传承的重要性。又如在广彩、广绣等项目中,存在使用他人画稿为素材的现象,这在现行知识产权法制度下是具有很大法律风险的。

此外,非遗项目商标抢注现象尤为突出。记者了解到,此前,“新晋网红”普宁英歌被个人或单位注册为商标的情况屡见不鲜。截至2022年1月,商标名称包含“英歌”二字的就超过250条,其中与“英歌”名称完全相同的商标注册申请有34条,以“英歌舞”为名的注册申请也有不少。

上述问题一方面可能损害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也给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些调研数据同时反映部分城市传统工艺项目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的瓶颈。

非遗法援解决传承困境

为更好提升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广州非遗法律援助服务队开展多次专题讲座和研讨会。比如队员吴国勋、董宜东律师到广州市文化馆为广作新生代传承人作《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和《非遗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讲座。

此外,广州非遗法律援助服务队还为传承人们切实解决传承困境。2018年-2023年,开展了“广作”商标维权、“曾氏榄雕”文字注册、广州牙雕生存转型、指导广州工人醒狮协会版权保护、指导白云区北村粤剧墟品牌化建设等实地调研和法律援助工作。

“非遗+法律”意味着什么?在董帅看来,“是传承人群在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后的笑容;是民众在买到货真价实的非遗产品后的喜悦;是非遗保护工作者在依法保护非遗时的坚定;是法律界人士在提供志愿服务后的获得感”。他认为,广州非遗法律援助服务队的成立为广州非遗保护插上了法律保障的翅膀,成为推进非遗志愿服务向常态化、专业化发展的有力开拓。

全国首创非遗保护专业法援组织

近年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探索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实践,推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建立合作机制,以“非遗+法援”的合作框架,共同成立广东省非遗法援律师团,这是全国首创的非遗保护专业法律援助服务组织。

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市的19名志愿者律师组成广东省非遗法援律师团,采用在线咨询、展会咨询、专题培训讲座、走访调研、课题研究、会议研讨、专项辅导、非遗个案法援等形式深入全省各地展开志愿法援服务,体现法治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自2018年广东省非遗法援律师团成立以来,在促进广东省加强非遗保护和运用、探索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非遗法援律师团的助力下,普宁英歌市级传承人对他人抢注“英歌”商标提出无效宣告获得胜诉,揭阳青狮国家级传承人对他人不良注册“青狮堂”商标提出无效宣告获胜诉,国家知识产权局均认定相关被告人的行为不利于非遗保护与弘扬,作出了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的判决。非遗法援律师团通过多种形式搭建法律信息共享平台和法援沟通渠道,帮助传承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