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刺绣工艺的审美趋向

栏目:非遗中国说 发布时间:2024-01-08 10:07:40  访问量:1668

刺绣工艺作为活着的文化传统

展现出“制随时变”的开放姿态

面向当代社会呈现出

极其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image.png

《中国梦 · 花之梦 · 花韵系列》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


原始刺绣的用途,是以衣服代表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后来逐渐扩充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普及民间。


作为生活的艺术,刺绣工艺经历无数代刺绣艺人的智慧将其步步推向高峰,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审美特征,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审美风尚。


战国时期,刺绣工艺就已发展至成熟阶段。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绣品,主要有信期绣、乘云绣和长寿绣三种,其他还有茱萸纹绣、云纹绣、方棋纹绣、铺绒绣和贴羽绣等,花纹构思巧妙,色彩丰富饱满,运针细腻流畅,基本上采用成熟的“锁绣”。


发展至唐代,刺绣针法已经开始转变,以运用平绣为主,图样丰富,山水人物、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纹样,以各种色线替代颜料描写的绘画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风格。


晋唐以后,发展至宋代,随着文人士大夫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文人的爱好和趣味直接影响到工艺美术各门类的发展,刺绣工艺达到了高峰,尤其在朝廷奖励提倡之下,特别是开创了以刺绣工艺模仿书画作品,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进一步提升了刺绣的艺术境界,由实用绣提升为艺术欣赏。


宋代绣画艺术的兴起,较之实用绣不可同日而语,对绣工的要求不仅仅是手上功夫,还要具备读懂书画的构图、线条、配色、晕染、辞章、款识等艺术语言,领会书画艺术家绘画奥妙的鉴赏力,总之,这些与艺术基本素养相关联的能力都要具备,才能有所创新,宋代绣画艺术为此后历代的工艺名家开创了一条艺术之路,为各自的时代留下了不少佳作。


元代仍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元人在元大都设立了文绣局,在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元世祖推崇佛教,因此这一时期的刺绣除了做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除各种针法外,还出现了“贴绫”的做法,多为皇家和贵族所用。


明代刺绣继续蓬勃昌盛,刺绣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各阶层,实用绣与艺术秀均有所突破,出现以刺绣专业闻名于世的家族和个 人, 明末上海“露香园”顾绣的代表人物韩希孟以名家手笔为蓝本绣画,以针代笔,摹绣宋元名家绘画,发明绣画。


清代刺绣承续明代的发展,兴盛不衰,除了宫廷刺绣外,地方各大绣派纷纷兴起,其中,苏绣、蜀绣、粤绣、湘绣被称为“四大名绣”,以苏绣最负盛名。这种情形一直延续至今。


明末时期,欧洲和东洋艺术涌入中国,素描、油画、水彩各种绘画形式冲击着中国人的视觉,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国人的审美习惯;晚清时期沈寿首创“仿真绣”,江苏杨守玉发明了“乱针绣”,标志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向近现代的审美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刺绣工艺又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层面,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应对当代审美趋向的转变,是每一个传统手工艺人都需要面对的难题,刺绣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在求新、求变开放的社会中,刺绣手艺人自然也无法遏制住创新的冲动。在当代的审美背景下,传统刺绣工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的交互影响下,经历了相互借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艺术语言更加丰富,技艺更加精湛,设计理念尤为突出,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一、体现地方文化工艺特色的

“个性创意”设计之美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传统手工艺必然带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刺绣工艺发展至当代,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有二三十个品种之多。


随着传统文化的变迁,刺绣工艺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比如在题材选择上,苏绣的小猫、小狗、荷花鲤鱼;蜀绣的“芙蓉鲤鱼”“熊猫竹林”;湘绣的动物猛兽;京绣的龙凤等都带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


由于刺绣工艺直接面向市场生产,市场反馈的信息直接影响到刺绣艺人对刺绣工艺特点的选择,因此刺绣工艺创新也深受大环境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以来,不同地域同类别手工艺之间存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习惯,尤其是在交通、信息都极其发达的当代,各地的刺绣艺人在不断的互相交流,文化的互相借鉴越来越明显,导致各个绣种之间的文化特质逐渐消失,技艺和艺术特色逐渐趋同化,比如苏绣、杭绣、蜀绣之间;壮、侗民族织锦与傣锦、侗锦在制造技法、审美趣味、精神内涵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种趋同化虽说为各自的绣种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但也给普通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审美疲劳。


面对这一现象,刺绣艺人逐渐意识到创新中应体现自我工艺特色的重要性,从而在创作中努力寻求既保有各自地域文化特色,又体现出“个性特色”的创新精神。

image.png

《苏州新梦—园林组画之月光松影》


苏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在针法、色彩、装饰图案上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苏绣以其强大的文化特质在各大刺绣工艺中占有强势地位,其技艺传承在保持传统苏绣的工艺特色上,不断有所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艺上,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有所突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充分运用平针绣和乱针绣的各自特点,采用中西融合,巧妙变化中灵活运用平乱转换,以及吸收各大绣种流派的特点,创作了《富春山居图》《丝绸之路、满载而归》《中国梦·花之梦·花韵系列》等艺术作品;姚惠芬、姚惠琴的作品《苏州新梦—园林组画之月光松影》打破了苏绣的传统表现题材和表现形式,用苏绣的手法,以多种针法的组合交集让各色线条有序纵横与布局,光、影、色、线等朴实的刺绣语言表现出丰富的视觉形象。


邹英姿的作品《思维菩萨》以传统佛教塑像为蓝本,运用作者自创的“滴滴绣”技法表现而成,不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技法运用以及表现形式上均有所突破,尤其在针法运用上,作者借用纳鞋底的技法,以千万个小点 (0.1cm至0.3cm) 组成一个绣面,使表现对象更为细腻,同时采用金银细线相加,将黄金塑像的质感、斑驳的锈迹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幅作品色泽质朴、稳重、圆润,人物形态生动,层次清晰,意境深沉。


杭绣讲究针法,主要有平针绣、盘金、银线绣。金家虹的作品《丝路锦绣》,取材于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织锦花样,运用锁针、打籽、盘金、虚实乱针等十几种传统针法与现代针法相互融合,在延续了杭绣闺阁刺绣风格的同时,充分吸收其他艺术品种的精髓,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语言,着重体现了各种针法的肌理和立体效果,呈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盘金绣、盘银绣、盘线绣风格。


作者以块面组合的形式很自然地将一幅古典艺术作品带入现代感,层次分明,古朴文雅,体现了现代杭绣的工艺特点和审美取向。

image.png

 《丝路锦绣》


贵州苗绣的历史渊源悠久,其装饰纹样夸张变形,色调亦带有强烈的色彩,它常不按照真实物体的颜色配色,而是按其氏族的审美要求,大胆而灵活地加以运用,色彩讲究冷暖对比,注重在强烈的对比之中获得和谐的色彩美,造成一种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正花的作品《玄机》、是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贵州苗绣作品,以苗疆元素为依托,采用苗族衣袖上的刺绣纹样,融入当代设计,既着意于表现生气勃勃的客观对象,又体现出梦境般的幻想色彩,呈现出当代刺绣艺术特色。

image.png


《玄机》

秦绣是在充分吸收陕西民间刺绣基础上创立的,其特点是层次多、立体感强,其技法不同于传统刺绣的长针掺线,在制作时要严格依网格施针,针法细密、严谨,在真丝纱络上用真丝线依照经纬网眼施针,一孔一针或几孔一针,根据针的走向不同,使图案花纹、画面变幻多端,花中套花,由于针法的不同使得绣线产生不同反光,从而使同一色线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彰显出真丝线材质的缤纷美感。


张漪湲的作品《梵音》是根据唐代卷草纹样设计的四幅挂屏,使用真丝纱罗做底,真丝线绣制,并在首次制作后,又对图案、色彩、针法进行了重新设计,色彩鲜亮厚重,尽显秦绣华丽辉煌的民间工艺特色。


image.png

《梵音》

江西夏布绣俗称“麻布刺绣”,属于“麻绣”技艺的分支绣种,由苎麻编织而成的夏布纤维柔韧,质地粗糙,质感如同宣纸。


张小红的作品《松林图》采用六联屏风形制,将画面连贯成景,以夏布绣特有的投递虚实针和通透乱针,辅以传统的小交叉针、松针等针法,塑造出松树多变的姿态和前后虚实关系,造成深远的空间感与朦胧感,作者大胆留白、谨慎落针,充分利用夏布的天然肌理,绣出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寥寥数针,却意境悠远,兼具艺术美与装饰性。

image.png

《松林图》

工艺之美在于设计,设计是传统手工艺的灵魂所在,尽管各个地域的刺绣工艺在技艺上不断革新,技法上互相借鉴,但随着当代刺绣艺人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


绣画是国内几大名绣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自晋唐以后,书法与绘画成为社会标榜的最高艺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文人的爱好和趣味直接影响着工艺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朝廷对绣画尤为重视,使得刺绣工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在实用绣向绣画的转型中,刺绣工艺为适应书画的语言特点需要不断革新技法,同时对绣工的素质要求不仅仅是手上技艺的提升,对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那种用刺绣工艺临摹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以及用电脑制图随意拼凑艺术图像再用刺绣工艺表现的做法不属于创新,创新不是盲目的,更不是随便移植,抄袭和模仿只能导致文化趋同的泛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丢失自己的特色。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刺绣艺人及时改正观念,使刺绣工艺逐渐从文化趋同中走出来,通过巧用针法,或巧妙组合针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某些元素,着重追求体现“个性创意”,用现代化的艺术语言诠释了传统刺绣工艺的高超技艺。


二、设计理念开始面向

当代审美需求转换


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也是多元化、大众化、平民化的,传统手工艺立身其中就必然要体现当代人的审美取向。


手工艺的设计离不开当时的环境,一个时代的手工艺的独特创造性一方面体现在工艺革新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手工艺作品要准确传达出这个时代的精神价值。


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当代刺绣手工艺的审美取向必然关联着当下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刺绣行业抓住市场机遇,紧随时代需求以及技艺革新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逐步实现了市场化、国际化,使刺绣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立足于世界舞台,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image.png

《暗潮》


比如林霞的作品《暗潮》运用台绣的抽、拉、雕的传统技艺,结合对传统针法的变化,创造出多维度的新形态和多样化组合。


图案化、现代化和时尚化的当代审美带动了传统工艺技法的转化,赋予其抽象、夸张、写意的趣味,强化了形态的差异、色彩的转化、光影的变化和质感的对比,形成层次丰富的浮雕、肌理效果,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形式感和装饰性,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陈英华的《浩瀚星空》是一件表现自然天体动态和气势的现代科技题材的苏绣作品,作者巧妙运用苏绣技法原理,抓住光和色的交换规律,用四十多套色线,灵活流畅的针法,完美地表现出天体的动态和气势,绣制出闪亮灿烂的星空,再现了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image.png

《淡烟水》

刁娟的《淡烟水》是一件用传统刺绣技术来表现现代题材的刺绣作品,描绘的是海面上的微波因光的折射,形成波光粼粼的水面,波浪似银光穿梭于水中。


作者运用了烟云针、参针、虚实针等来制作水浪,以丝线独有的光感巧妙地表现出海浪的质感,以及波浪在光线下行走的动感,让观者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光线的水画面,意图给人造成一种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作者的着重点不在于刺绣本身,而是意图让观众的视线从对刺绣的技术性的评价转移到一个新的关注点上,借以传达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概念。


所谓“道”不远人,“道”即自然,刺绣工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其创意设计上体现的精神内涵,针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面向当代的题材选择和设计理念使刺绣这一传统手工艺巧妙、完美地表现了时代感,准确地反映出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 


三、刺绣艺人的

文化品牌意识增强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中,传统手工艺正在接受大众文化的强力改造,朝着文化产业的目标迈进。


国际化自由市场的形成,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的鼓励与刺激,使得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产业都不可能再故步自封,技术的革新、创意的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速了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


各地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刺绣研究所、刺绣传习所、刺绣文化体验中心,从专门的刺绣手工作坊、大师工作室到体验式创意文化产业和大型股份制企业,刺绣艺人的文化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做“高端”,做“精品”,用产品说话,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争取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体现了当前刺绣艺人对文化品牌意识的高度重视。


刺绣工艺作为活着的文化传统,展现出“制随时变”的开放姿态,面向当代社会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工匠精神的传承,手工价值的体现,面向当代审美的设计理念,是当代刺绣工艺立于世界之林的基本保障。只有诚信经营,精工手艺,用产品赢得国内外市场,才能真正打造出立于世界舞台的民族文化品牌,当代刺绣艺人正在用精湛的技艺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创新不是盲目的,守住核心技艺,应时代要求而变,是传统刺绣工艺面向当代审美取向自我转化的一个必经之路。


当代刺绣工艺既要在创新中守住技艺本身蕴含的文化特质,避免文化趋同现象,在时代的发展中保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又要与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赋予当代艺术的意义,真正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体现传统刺绣工艺重返当代生活的理念。


传统手工艺对现在和未来都应该是开放的,“好的手工艺”必然要准确地传达出这个时代精神价值,“工巧时宜”正是体现了传统刺绣工艺用当代设计思维展示传统手工之巧,从而进入当代人的生活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