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岸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的复魅

栏目:非遗论坛 发布时间:2024-10-06 14:21:45  访问量:2425

现代化进程中的反现代性思潮

现代化起源于欧洲。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将现代化理解为一个理性化、世俗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科学精神战胜宗教精神,使得整个世界失去了神秘的魅力。这就是所谓的去魅。

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反对启蒙、反对理性主义,试图回到中世纪,他们或寄希望于天主教复兴,回到哥特大教堂式的总体性艺术,或寄希望于通过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恢复一个充满魔法和奇迹的童话世界。但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成年人不可能回到孩童状态。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进入成年,进入到一个理性化、世俗化的百家争鸣时期。以《庄子》为例,《庄子》中看似充满了各种离奇的神话故事,但这些故事不是作为信仰,而是作为寓意、作为修辞而出现的。庄子不再相信神话。

那么,在一个理性化的时代,复魅何以可能?

人们只有假装相信嫦娥才能过中秋节吗?事实上,两千年来,真正打动中国人心的不是嫦娥奔月这样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而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星汉灿烂,幸甚至哉。

江山与山水,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核心的两个叙事主题,两千年来,经过多门类艺术跨媒介叙事和共创,将我们生活的自然转化为不朽的艺术,转化为《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那样如诗如画、充满魅力的大好河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什么是节日的魅力?节日的魅力,不仅来自周而复始的社会活动,更来自周而复始的艺术聚集。在节日中,艺术如鲜花般盛开。

平凡的日常生活,也因为艺术而有了魅力。这是苏州木版年画传承人乔麦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以高超的刻版技艺展现了数百年来四季流转中的苏州生活艺术。

image.png

苏州木版年画传承人乔麦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

现代化包括不同的层面,经济、政治和文化,最后一个层级是日常生活的现代化。

早在19世纪中叶,法国巴黎就已成为一个摩登的城市。生活在巴黎的人最能感受日常生活的现代化。但是,日常生活的现代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因素,简言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理性化与去魅。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走向了一个丰裕社会、消费社会。哲学家列斐伏尔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

另一位年轻人居伊·德波,在走向68年五月风暴的日常生活革命中,提出了对景观社会的批判,所谓的景观,也即衣食住行领域全面商业化后形成的一种单调的世界图景。为了打破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统治,德波等人发明了一种叫做城市漂流的方法,也即漫无目的地在城市中漫步,发现被景观所遮蔽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空间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在日常生活全面现代化的今天,人民提出了更为多元化的美好生活需求。

人们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千城一面的高楼大厦,而是充满魅力的另类空间和另类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在地的、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恰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第一,在新时代复兴、振兴非遗,有助于为人民提供小众的、多样化的、另类的产品。比如江苏宜兴,紫砂茶具不断花样翻新,许多连古代都不曾有过的材料、工艺和样式都在当代创造出来了。

image.png

宜兴九隽创新作品展

第二,在新时代复兴、振兴非遗,有助于为人民提供人民向往的另类空间。比如苏州太湖边的光福“轻绣森林”共享农庄,苏绣+园艺的乡村民宿空间,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和艺术的魅力。

image.png

苏州光福“轻绣森林”共享农庄

第三,在新时代复兴、振兴非遗,有助于为人民提供充满温暖的社群生活。景德镇三宝村里的景漂艺术家,与众多的艺术家一起过着一种田园的、艺术的生活。在云南鹤庆,因非遗的聚集而形成了一种艺术生活社群。

艺术的门类

在我国的非遗十大门类中,有近八个门类都是艺术。百年前,西方艺术分类体系进入中国,在院校中一直延续至今。最新的教育部学科目录,虽然加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成分,但仍然以西方艺术分类体系为底。非遗中的艺术分类,虽然也沿用了西方艺术分类体系,但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而且是活态的,不断创新发展着的。在文化自信自强的今天,复兴和振兴中国传统艺术体系恰逢其时。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自然的聚散离合,形成艺术的分类。世居苏州的晚明文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列举的十二类雅玩,代表了文人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艺术品类。我们要了解文人的艺术,不能到经史子集中去检索艺术的关键词,而是要到文人生活中去寻找。这正是毫不逊色于西方美术体系的中国式美术体系。在感觉的精细程度上,这套美术体系甚至远远优于18、19世纪形成的西方学院派美术体系。

非遗中的艺术聚集

从思考艺术分类问题出发,我提出了一个艺术聚集理论。在学科目录之外,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自然的聚散离合状态。有小型艺术聚集,也有中型艺术聚集,还有大型艺术聚集。

小型艺术聚集如古琴、皮影戏、狮舞等;中型艺术聚集如琴棋书画、诗酒茶香、笔墨纸砚、园林山水、文人艺术等。

艺术也在时间、空间、产业中形成大规模聚集。时间中的聚集如佛山秋色巡游、黔东南苗年等传统节庆活动。空间中的艺术聚集如布达拉宫、佛山祖庙等。我国的各传统工艺产区,正在经历从产业聚集到更大规模的艺术聚集的发展,景德镇就是一个榜样和范例。

在现代化初级阶段,艺术空间与社会空间分离,取得独立的地位。在现代化高级阶段,艺术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作为原本就在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和艺术院校之外的非遗,既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前沿性的社会式艺术。

在新时代保护非遗、复兴中国传统艺术体系,有助于确立文化自信自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

非遗中的传统手工艺,源于天然原材料的加工和处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漆为媒,重建山水中国,是本人所在的非遗保护协会漆艺分会的历史使命。

非遗名录中的中国传统艺术,具有很强的身体性、社群性。复兴这样的艺术,有助于建构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艺术化的社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