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上,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双联共建成果展区汇集了临沭柳编、平度草编、大码头苇编等富民强村的乡村产业, 进行情景化、沉浸式展示,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创意相结合, 这些“编”字辈的手工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编织出了乡村振兴的大美风景。
小柳条的大格局
在“中国柳编之都”临沂市临沭县,小小柳条编织起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使柳编成为富民大产业。
临沭柳编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编织技法的典型代表。鼎盛时期,当地拥有10万人的编织大军,人们对柳编的喜爱达到了“全城热恋”的程度。
经过十多年的集群化和近几年的 创新化发展,临沭柳编逐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外贸出口型产业体系,成为上联龙头企业、下 联基地农户、内联电商平台、外联国 际市场的特色产业。临沭柳编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至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的出口额达20多亿元。
在临沭从事柳编行业的手艺人中,不乏技艺高超者,杨进邦便是其中的代表。杨进邦自2008年以来专职研究柳编艺术,将柳编工艺品提升为艺术品,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了临沭柳编。多年来,在杨进邦门下学业有成者超百人,如今,他们分散在临沭几十家柳编企业从事柳编出口设计创新工作,为临沭柳编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新的贡献。
自2014年开始,中国(临沭)柳 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成为当地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博览会上,各式柳编制品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让人们领略到了柳编特色村、“淘宝村”的风采。
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临沭通过统筹推动柳编产业、人才、文化振兴,以三产融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临沭模式”。
草编编出幸福味
平度市新河镇位于青岛、烟台、潍坊三市交界处,是典型的“鸡鸣三市”之地。在这里,草编技艺已传承400多年,指尖舞动中,人们用老手艺编出幸福味儿,点亮新生活。
很早以前,新河镇就流传着“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艺人”的佳话。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将废弃的农作物重新利用,变废为宝,编织出多种多样的日用品和装饰品。改革开放以来,新河镇的草编工艺品已达十余类、万余个品种,出口至欧洲、亚洲、北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新河镇人民政府申请注册“指间大象”草编工艺品牌,开启品牌化运营之路,以期提升当地草编品牌价值,带动农民增收。
如今,新河镇的草编产业已迈向集群化,涌现出许多进出口外贸公司以及工艺品加工厂,其中,青岛玉凤祥工艺品有限公司最具代表性。玉凤祥是省级非遗平度草编传承保护单位、省级非遗工坊,入选了“山东手造·优选100”。在公司掌舵人李秋菊的带领下,玉凤祥为平度草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李秋菊以弘扬草编文化为使命,结合“指间大象”品牌创建,从青岛各大高校招募年轻设计师参与产品设计,为草编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风尚。
目前,新河镇草编工艺品加工从业者超过2万人,并辐射至周边镇街,覆盖人口6万余人,传统的草编技艺已转化为“不出门不出院,炕头上看着电视轻轻松松把钱赚”的脱贫致富好项目。在新河镇,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席地而坐,一边拉着家常, 一边编着草编制品。通过草编这一“指尖经济”,新河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并带动周边镇街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转变为现实。
黄蓝交汇绘“苇”景
花篮、收纳盒、编织包……一根根芦苇,经过投苇、剥皮、轧苇、打条起编、摆边等十几道工序巧手“改造”,变成了绿色环保又典雅实用的各类工艺品。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镇,苇编技艺奏响了黄蓝交汇的协奏曲,唱响了乡村振兴的大合唱。
大码头镇芦苇资源丰富,自明朝洪武年间至今,苇编产业一直是当地老百姓的营生方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大码头苇编制品已由苇席等生活用品向工艺品转型,传承600余年的老手艺焕发出新生机。去年,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大码头苇编产品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主体为黄蓝两色的苇编产品,独具东营特色。
作为大码头苇编技艺传承人,东营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近来忙得不亦乐乎:不仅要做好协会的工作,还要负责公司的管理运营,另外,还要当好大码头苇编的“代言人”“业务员”。虽然工作节奏快,但他忙并快乐着。
在他的努力下,大码头镇的苇编特色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产品多次在展销中获奖,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还出口到国外, 开拓了海外市场。大码头镇现有专门从事手工苇编工作的人员近千人,年生产苇编制品120万件,远销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码头苇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带动众多村民走上致富路,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上,黄蓝两色甚为鲜明、亮丽。